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5年中国航空燃料行业:绿色航空时代来临,可持续航空燃料(SAF)能否引领未来?
-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航空燃料行业正经历从传统化石能源向可持续能源的深刻变革。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其航空燃料需求结构、技术路径及政策导向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要影响。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传统与新兴燃料双轨并行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传统航空煤油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其市场份额逐步被生物航煤(SAF)、氢燃料等绿色能源侵蚀。政策层面,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航空业碳达峰目标,推动SAF成为核心替代方案。技术层面,HEFA(酯及脂肪酸加氢)技术成熟度最高,已实现规模化应用;气化费托合成(G+FT)、电转液(PtL)等新技术进入中试阶段,原料来源从废弃油脂向农业废弃物、绿氢拓展。
(二)政策驱动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
国家通过《“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SAF掺混比例目标,并配套税收优惠、碳交易补贴等激励措施。例如,上海对SAF航班起降费减免20%,北京大兴机场试点常态化加注1%掺混比例的SAF。地方层面,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通过绿色金融政策支持SAF项目,单吨补贴额度达千元级别。
(三)产业链整合加速
传统能源企业与航空公司深化合作,构建“原料收储—生产加工—终端应用”闭环。中石化镇海炼化建成亚洲最大10万吨/年生物航煤装置,并与东方航空合作开展商业航班验证;中航油依托全国机场供油网络,占据65%市场份额。新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切入市场,如河南君恒生物采用自主催化剂技术,将SAF生产成本降低20%。
(一)需求端:国际航线引领增长,绿色消费成新趋势
国内航线需求受高铁分流影响,增速放缓至中低个位数;国际航线复苏强劲,东南亚、欧洲航线航班量超疫情前水平,带动保税航煤需求年均增长近10%。消费者偏好方面,低成本航空公司通过SAF应用提升品牌溢价,年轻旅客对“零碳航班”支付意愿显著增强。
(二)供应端:区域集群效应凸显,原料多元化突破瓶颈
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形成三大航空燃料枢纽,合计供应量占全国65%。原料结构上,废弃油脂仍是主力,但农业废弃物、绿氢占比逐步提升。例如,国家发改委规划2030年非粮原料占比超60%,黑龙江、山东等农业大省布局秸秆气化制SAF项目;内蒙古久泰利用绿电制氢与CO₂捕集技术,实现甲醇制SAF碳利用效率92%。
(三)供需缺口与进口依赖并存
尽管国内SAF产能规划超300万吨,但实际落地率不足三成,原料供应波动、技术成熟度不足导致短期供需失衡。为弥补缺口,中国航油集团通过参股阿联酋ADNOC炼厂获取权益产能,并与空客签订十年期SAF供应协议,累计采购量超50万吨。
三、竞争格局分析
(一)国际巨头主导高端市场,本土企业突围技术壁垒
埃克森美孚、壳牌等企业占据中国航煤市场60%份额,但其优势正被削弱。政策层面,中国通过欧盟REDII认证要求,倒逼国际供应商开放技术授权;成本层面,西北地区光伏电价优势使国内SAF生产成本较国际水平低15%。本土企业中,中石化规划2028年形成300万吨/年SAF供应能力,占其航油总产量15%;民企如绿氢能专注藻类燃料研发,突破实验室阶段成本瓶颈。
(二)区域集群竞争差异化
山东东营打造“原油—生物质”双原料基地,集聚14家产业链配套企业;粤港澳大湾区试点航空绿色供应链金融,吸引BP、壳牌设立分销中心。中西部地区依托低成本优势,承接SAF原料预处理环节,形成“东部生产—西部原料”协同格局。
(三)新兴技术重塑竞争规则
氢燃料、电转液等前沿领域成为竞争新焦点。亿华通与商飞合作的液氢存储系统完成适航认证测试,为氢动力飞机商业化铺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第三代生物航煤技术将能量转化效率提升至82%,较传统工艺提高19个百分点。
(一)成本平价驱动市场普及
随着绿电成本下降、规模化生产推进,2030年SAF与传统航油价差有望缩窄至1.2倍。技术迭代方面,PtL路线成本较2025年下降50%,绿电占比超60%;碳市场联动方面,全国碳市场航空板块2026年纳入管控,SAF碳减排收益将抵消20%成本。
(二)全产业链协同生态成型
未来五年,行业将形成“原料收储运—生产加工—加注服务—碳交易”闭环生态。原料端,国家批复建立6个生物质能源原料战略储备基地;生产端,头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升集中度,CR5企业产能占比超75%;应用端,南方航空在广州白云机场投资建设“制储加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实现机场内生物燃料闭环应用。
(三)国际化标准与认证体系完善
中国正参与制定ASTM D7566标准修订,推动藻类燃料、电合成燃料等新技术纳入国际认证体系。民航局发布的《SAF适航审定指南》将认证周期由24个月压缩至15个月,加速新技术商业化。
五、投资策略分析
(一)聚焦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
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HEFA路线成本优化、PtL技术工业化、氢燃料储运系统等领域的创新企业。例如,布局废弃油脂高效回收技术的企业,或参与绿氢制SAF项目的能源集团。
(二)区域市场差异化布局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适合投资SAF生产与加注基础设施;中西部地区可布局原料收储与预处理环节;海南自贸港依托税收优惠,发展SAF贸易与离岸加工业务。
(三)风险对冲与长期价值结合
需警惕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隐性成本增加等风险。建议通过动态配置传统航煤与SAF资产、参与碳交易市场对冲风险,同时关注政策红利窗口期,如“十四五”末期SAF掺混比例强制提升带来的投资机遇。
如需了解更多航空燃料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
让决策更稳健 让投资更安全
-
掌握市场情报,就掌握主动权,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价值:
3000+ 细分行业研究报告 500+ 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 1000000+ 行业数据洞察市场 365+ 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
中研普华
-
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