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智能驾驶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20余家汽车品牌推出城市NOA高阶智驾
-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目前包括“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智己、问界、极氪等在内的20多个汽车品牌均已推出城市NOA(领航辅助驾驶)高阶智驾,以及城市NOA搭载车型越来越大众化,并在未来几年内预计迎来量产增速提高的拐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城市NOA的普及与汽车品牌布局
1. 品牌布局
目前已有超过20个汽车品牌推出了城市NOA高阶智驾功能,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合称“蔚小理”)、智己、问界、极氪等。这些品牌通过自研或合作方式,不断提升智能驾驶技术水平,以满足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更高需求。
2. 车型普及
城市NOA搭载车型正逐渐大众化。以往,这一功能主要搭载在25万元级别及以上的车型上,但现在已经下探到20万元以内的车型。这表明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
二、城市NOA的量产增速与市场规模预测
1. 量产增速拐点
预计在2026年,城市NOA将迎来量产增速提高的拐点。这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消费者认知度的提升。随着更多车企加入到城市NOA的竞争中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也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2. 市场规模预测
到2027年,城市NOA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这一预测基于市场对当前趋势、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深入分析。从2023年至20年27,城市NOA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7%,显示出其强劲的增长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推动城市NOA发展的关键因素
1. 技术进步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以及大算力芯片、高精度地图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为城市NOA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2. 成本降低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供应链的优化,城市NOA相关硬件和软件的成本逐渐降低,使得更多车型能够搭载该功能。
3. 政策支持
政府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加码,为城市NOA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 消费者需求
随着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认知度的提升和需求的增加,城市NOA作为智能驾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城市NOA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城市NOA将逐渐普及到更多车型上,并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安全的驾驶体验。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智能驾驶和自动辅助驾驶在功能和操作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智能驾驶,又称为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旨在使车辆能够在没有人类直接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行驶任务。这依赖于车辆配备的多种传感器和先进的算法,以感知周围环境、理解交通规则、做出决策并执行驾驶操作。在智能驾驶模式下,车辆能够接管全部或大部分的驾驶任务,允许驾驶人在一定程度甚至是完全脱离方向盘,从而极大地解放了驾驶员。
而自动辅助驾驶是智能驾驶模式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特点是需要人工监控,驾驶员需要关注交通状况和控制车辆,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辅助驾驶系统能够协助驾驶人执行一些驾驶任务,如转向、加速、减速等,但驾驶人仍然是主要的驾驶行为操作者,并负责完成剩余的动态驾驶任务。
因此,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驾驶行为中人的参与度。在智能驾驶中,人的参与可能很少甚至完全没有,而在自动辅助驾驶中,驾驶员仍然需要保持对车辆的监控和控制,以便在必要时接管驾驶任务。
总的来说,虽然自动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都是为了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效率,但它们在功能、操作方式和人的参与度上有显著的不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这些系统在未来能够提供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从而进一步改善人们的出行体验。
智能驾驶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精度地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驾驶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各种传感器、算法、软件平台的进步使得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市场规模方面,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不同领域均有显著增长。例如,城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高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以及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的市场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此外,随着矿区、港口等特定场景对自动驾驶技术的需求增加,相应的市场规模也在逐步扩大。
在主要参与者方面,国内主机厂、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都在积极布局智能驾驶领域。传统主机厂在辅助驾驶产品推进上相对保守,而新势力车企则展现出更具前瞻性的规划布局。一级供应商正在从零部件供应逐渐转向自动化、智能化产品开发,而高成长、高潜力的初创公司则多聚焦整体解决方案。二级供应商在智能驾驶的发展中,零部件的创新空间仍然较大。
法规环境方面,各国政府对智能驾驶的法规环境正在逐步完善,虽然还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和争议,但总体趋势是鼓励和支持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这为智能驾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消费者接受度方面,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宣传推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并期待智能驾驶汽车的出现。这为智能驾驶行业的市场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难题、安全隐患、数据隐私等问题。因此,行业需要持续投入研发和创新,加强合作与竞争,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普通汽车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代步工具,已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汽车领域高科技应用的追求。智能化的汽车以更科技、更舒适、更便捷的优势,正快速向我们走来。近年来我国智能驾驶行业发展迅速,2016至2020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从490亿元提升至1702亿元,市场前景广阔。
从2020年上半年来看,智能驾驶依然是投融资的热门分赛道。据数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投融资事件数112起,披露的融资总额1850亿元。比如,滴滴自动驾驶首轮融资超5亿美元,加大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及相关AI技术投入,探索区域落地,助力当地“新基建”发展。造车新势力在多轮融资后持续发力智能驾驶。
总之,智能驾驶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参与者积极布局,法规环境逐步完善,消费者接受度提高。然而,也需要关注并解决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推动智能驾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智能驾驶行业内的竞争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包括国际知名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以及初创公司等。这些企业都在积极投入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投资新创公司等方式,力求在技术上取得领先地位。这种竞争态势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进步。
其次,在细分市场中,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DAS)领域是竞争尤为激烈的一个领域。ADAS利用摄像头、雷达、激光和超声波等传感器,实现车辆的自动感知、决策和控制功能。在这一领域,国内外企业都在加大投入,力求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
此外,在自动驾驶领域,竞争格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传统汽车制造商凭借丰富的汽车制造经验和技术积累,在硬件集成和车辆改造方面具有优势;科技巨头则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在软件开发和算法优化上领先;初创公司则通过创新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一定的竞争优势。
然而,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技术难度、安全隐患、法规限制等。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在于技术研发的速度和水平,还在于如何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法规环境。
总的来说,智能驾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激烈且多元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预计未来这一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需要在加强技术研发的同时,注重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适应法规环境的变化,才能在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
标准方面,2022年9月,我国牵头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框架下提出的《道路车辆 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 场景评价与测试用例生成》(ISO 34505)国际标准项目,经投票表决后正式获得立项,由中国和德国专家联合担任标准项目牵头人。2023年3月,自然资源部发布《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
其中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能够支撑汽车驾驶自动化应用的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先行制定急用先行的10项以上智能汽车基础地图重点标准,涵盖基础通用、数据采集、动态更新、数据分发、交换格式,以及多种智能端侧相关数据安全保护等技术要求和规范,解决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深度应用的迫切需求。
频频出台的国家政策已经表明国家对于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的支持,并将其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为我国智能驾驶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预计“十四五”期间将是智能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时期。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
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