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中国碳中和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风险分析
-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碳中和行业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它主要围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以及实现碳的净零排放目标展开。碳中和行业通过综合运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植树造林、碳捕捉与封存(CCUS)、碳汇开发等多种手段,抵消企业、团体或个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达到相对“零排放”的目的。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分析
碳中和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变化)预计将超过409亿吨,其中全球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预计达到368亿吨,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1.1%,达到创纪录的水平。这表明当前全球远未达成整体减排目标。
以“全球升温1.5℃”为界限,全球还有大约2500亿吨的碳排放空间,而按照过去平均每年约540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有50%的概率在2030年结束前耗尽所有“碳预算”并突破1.5℃的临界点。
极端野火对碳排放的贡献显著,如2023年加拿大的碳排放量因极端野火而上涨到该国平均排放水平的6~8倍。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截至2024年2月底,国内八大区域碳市场累计碳配额成交量达6.72亿吨,累计成交额达195.96亿元。这表明中国碳市场正在逐步成熟和发展。
根据《2023中国企业碳中和贡献力研究报告暨50强榜单》,传统能源行业、新能源行业及能源产业链企业在碳中和贡献力方面均有显著表现。其中,电力企业在碳源减排和碳汇吸收、碳金融、数字双碳方面普遍表现突出。
一、政策风险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但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投资风险。政府可能会根据国内外形势和碳中和进展情况调整政策方向、力度和措施,从而影响碳中和项目的投资回报。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策差异也可能导致跨国投资的风险增加。
二、技术风险
碳中和行业依赖于技术创新和突破,但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也是投资风险的重要来源。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在研发、示范、商业化等阶段都可能面临技术失败、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等风险。此外,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可能导致已有投资迅速贬值。
三、市场风险
碳中和行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周期、能源价格、消费者偏好等。市场需求的变化可能导致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等风险。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可能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
四、财务风险
碳中和项目的投资规模通常较大,资金回收周期较长,因此财务风险也相对较高。项目可能面临资金短缺、融资成本上升、资金链断裂等风险。此外,项目运营过程中还可能面临成本超支、收益不达预期等风险。
五、环境与社会风险
碳中和项目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项目可能面临环境保护法规的严格限制、社区反对、公众舆论压力等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导致项目延期、成本增加甚至取消。
六、供应链风险
碳中和项目的实施需要依赖于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供应链中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项目受阻或失败。例如,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设备故障、物流运输中断等都可能对项目造成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碳中和行业的投资风险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投资者应关注政策动向、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措施以降低投资风险。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降低相关投资风险。
了解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同时,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