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海上光伏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研究分析
-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作为光伏大国,在海上光伏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近年来,中国海上光伏项目开发建设陆续在山东、江苏、河北等多个沿海省份展开,多个大型海上光伏项目相继落地。例如,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在江苏连云港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中国海上光伏项目向规模化、商业化迈进的重要一步。
海上光伏/风电与海水制氢结合的技术,是一种在海上使用新能源系统来驱动海水直接电解过程,从而产生氢气的方法。该技术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空间冲突,无碳排放的情况下生产氢气。同时,海上新能源电解海水制氢是支撑未来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大规模部署的有效消纳手段。
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积极布局海上风电制氢项目,寻找绿氢生产新方向。目前我国的风电制氢项目与课题已经超过20个,但海上光伏制氢项目较少,仅有少数几个科研课题及初步签约的项目。我国首例集滩涂光伏储能海水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大连滩涂光伏储能海上制氢一体化项目已于2023年开工,示范项目将采取分期建设,一期投资约8亿元,建设100兆瓦滩涂光伏、60兆瓦制氢,形成年发电量1.37亿千瓦时绿电和年产2000吨的新能源绿氢产能。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目标提出以来,发展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成为“十四五”规划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陆地光伏项目占用较多的土地面积和资源,随着用地政策收紧,开发难度及光伏用地成本都在攀升,而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预计近海光伏装机规模超100GW,可利用海域超300万平方千米,理论上可发展近1000GW海上光伏,海洋光伏的发展潜力巨大,有待进一步挖掘。
海上光伏绝对不是陆地光伏的简单“平移”。海上环境复杂,例如盐雾与高湿腐蚀光伏组件、电气设备,海风与波浪将导致光伏阵列产生应力与振动、光伏组件产生微裂纹,严重影响海上光伏项目的长期运行与可靠性。加上海上光伏项目工程建设条件较难,维护也相对复杂等问题,海上光伏建设还有很多痛点难点亟待解决。但随着我国光伏行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不断成熟及完善,适用于海洋环境的光伏技术正在取得突破,海上光伏电站的建设已具备技术可行性。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在光伏制造领域,得益于我国光伏产能的迁移,东南亚已经成为了全球光伏产业链上举足轻重的一环。截至2023年底,东南亚共拥有59.8GW的光伏电池产能、90.6GW的光伏组件产能,占全世界的9%-10%,生产集中在马来西亚、越南和柬埔寨,泰国、老挝亦有不少产线,印度尼西亚则吸引了一些小型组件组装公司,服务于光伏产业。其中,我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的电池、组件产能均超过50GW(该区域大部分电池产线是中企建设,近6成组件是中企建设),还拥有26GW硅片产能。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特斯等主材头部企业均在东南亚配置有1个以上的生产基地,石英砂、光伏玻璃、逆变器等辅材、设备企业也在该区域有业务布局,已形成海外一体化产能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到2030年,东南亚光伏电池、组件产量预计还有30%-70%的增长空间。
光伏也是东南亚目前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而到2025年,如果想要达到东盟成员国35%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至少还需要再新增17GW的光伏加风电的产能(按比例估算,光伏大概在11-12GW之间)。目前,东南亚各国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的光伏项目约4.2GW,想要达成目标、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就需要寄希望于筹备中的35GW和已宣布将建设的32GW项目,不过这些项目不确定性较大,其中有多少最后能转变为真正的装机量尚未可知。
我国光伏企业自2014年起掀起出海东南亚建设生产基地的风潮,该地区距国内较近、人文环境相近、产业链供应链便利性较高、投资、生产成本也相对较低,在规模效应下形成了完善的运营体系,至今产能仍在扩张。这部分产能主要流向是出口美国(也有部分供应包括日本、印度、东南亚本身在内的亚太市场和巴西等拉美市场),东南亚产线也被视为绕开美国“双反”及其他贸易限制措施的海外生产基地、缓冲地带,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的统计,当前美国市场光伏产品约四分之三依赖进口,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
总体来说,东南亚光伏发展潜力可观,也曾有过迅速增长的历史,但目前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增速都远落后于主流市场,且波动性较大、持续性不强,未来预期增速不算高,但考虑到这一区域具备人口多、光照资源丰富、脱碳空间大、建设空间大等优势,未来市场仍有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且其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在主流市场遭遇瓶颈时,东南亚市场仍是值得关注的新兴市场。
……
如果企业想抓住机遇,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最佳作用,那么我们推荐您阅读我们的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