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石海平)近日,“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黄河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在主旨报告中表示,黄河多沙、缺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河流,黄河联合研究攻关实践取得了五大突破进展。
——突破组织壁垒,组建黄河中心。推广应用“1+X”的多部门融合、多学科交叉“大兵团”协同攻关模式,汇聚135家优势单位、2400余名科技工作者,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下称“黄河中心”)。黄河中心由生态环境部领导,设立顾问专家组15人,总体专家组49人,院士33人。
——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多要素统筹。以即时支撑黄河攻坚战为目标,黄河联合研究定位于多学科综合集成应用,实现生态、水环境、固废、减污降碳多要素跨介质融合。
——突破信息壁垒,深入一线调研。近1年来,黄河中心组织相关领域专家1000余人次,从黄河源到入海口走遍黄河九省区, “把脉问诊”“开药方”,掌握第一手资料,提供专业指导。搭建黄河生态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汇交4大要素5.5亿条数据,形成黄河流域12个要素“一张图”。
——突破技术壁垒,形成黄河“增容-减污-降碳”体系。聚集生态保护修复(增容)、水环境综合治理(减污)、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减污)、减污降碳协同(降碳)4大技术领域,形成了9大技术系统和100余项关键技术。
——突破区域壁垒,一市一策对症下药。通过32 个驻点城市设置,以及3项共性任务,160项特色任务,支撑地方水体消劣、排污口、再生水、水环境风险防控等攻坚战重点工作,实现上下游、左右岸流域性问题的综合分析研判。
黄河联合研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李海生介绍说,通过科技嵌入治理,形成全链条水质保障技术模式,支撑黄河重点水体消劣达标和水质提升, 2023年吕梁市首次历史上9条河流15个国考断面100%优良水质,包头市4条主要入黄支流首次全部消劣;通过科技嵌入行业,推动生态治理工程落地,推动驻点城市落地工程47项,EOD项目4项,总投资102.78亿元;通过科技嵌入管理,形成标准12项、政策建议56项。
“江河战略对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至关重要,大江大河治理呼唤复杂系统科技创新。”他提出了协同治理理论框架和方法,包括多元共治理论框架和柔性科技治理体系,推动实现从“切块式、片段化”向“协同式、整体性”的转变。
在“大协同”理论框架和方法指导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初步探索“1+X”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成立了大气攻关中心、长江中心、黄河中心。
“坚持系统思维,是推进大江大河保护治理的关键之策。”李海生说,通过多部门融合、多学科交叉“大兵团”协同攻关,实现科技紧密嵌入管理与治理立体化模式,打造集成式创新科研接力“第三棒”,形成柔性科技治理体系。
【责任编辑:张昊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