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造船行业发展如何?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同比增长
-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同比增长
2024年1-9月,我国造船完工量36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2%;新接订单量871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1.9%;截至9月底,手持订单量1933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3%。1-9月,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1%、74.7%和61.4%。
船舶工业是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能够为海洋开发、水上交通运输、能源运输、国防建设等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是国家装备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大工业的缩影,也是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的战略型产业。
对于我国而言,船舶工业成为国家经济命脉中的一个支柱产业,在经历多年的发展之后,我国船舶工业不断壮大,已然成为国际船舶工业中的重要力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船舶工业是提升一国综合国力的必备产业,现阶段,发展我国船舶工业更为重要,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加快海洋开发步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水上 运输安全、维持国民经济增长、保证国防安全的必然需求,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船舶种类是指船舶按不同标准所划分的类别。
按建造方式,可分为舢板、帆船、机帆船、轮船、水翼船和汽垫船。按航行区域,可分为内河船和海船。按国籍,可分为本国船和外国船。按开航是否定期,可分为班船和不定期船。按执行的任务,可分为公务船和商船。按运输对象,可分为客船和货船,其中货船又可分为杂货船、散装船、冷藏船、固体货船、液体货船、气体货船、集装箱船等。
2023年1-12月,全国造船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新接订单量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截至12月底,手持订单量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0%。1-12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2%、66.6%和55.0%,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7.6%、60.2%和47.6%,前述各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世界第一。
2023年,我国分别有5、7、6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全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58.4%,新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0.7%,手持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59.2%,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不仅造船业数据指标一路领先,随着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的交付运营,我国在2023年实现了船海产品全谱系总装建造能力的新成就。中国造船业正加快多元化发展,向着更多船舶细分市场进军。
技术进步是推动造船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船舶设计、制造和管理等环节逐步实现智能化。例如,数字化造船技术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智能化船舶则能够提升航行安全性,降低运营成本。
中国造船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等特大型央企。这些企业凭借技术、资金及市场优势,在船舶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中小型船厂开始接单,客户群体也从头部船东向更多中小型船东下沉。
政策引导在造船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化成为船舶制造的重要趋势。国际海事组织(IMO)等组织出台了一系列减排政策,推动船舶制造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此外,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船舶制造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想要了解更多造船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