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液晶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液晶材料是一种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特殊有机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分子排列与光学性质,可通过电场调控实现光透过率的动态变化,是液晶显示器(LCD)的核心功能材料。其应用领域涵盖电视、电脑显示器、智能手机、车载显示、医疗设备及工业仪表等,是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材料。随着显示技术向高分辨率、高对比度、低功耗及柔性化方向发展,液晶材料的性能优化与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技术演进与产品迭代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分析,液晶显示技术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为主导的技术体系。TFT-LCD凭借其技术成熟度、大规模生产能力及成本优势,在大尺寸显示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超高清视频、5G通信及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显示终端向大尺寸化、高分辨率化方向发展,推动液晶材料向高响应速度、宽视角、低功耗及环保型方向升级。例如,含氟液晶材料通过引入氟原子提升分子稳定性,显著改善了显示器的对比度与清晰度;混合液晶材料通过优化配方实现多性能指标的协同提升,成为高端显示产品的关键材料。
与此同时,新型显示技术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微型发光二极管(Mini-LED)及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崛起,对液晶材料市场形成一定冲击。然而,OLED因成本高、寿命短等问题在中大尺寸领域应用受限,而Mini-LED与QLED则通过与LCD技术融合(如Mini-LED背光LCD),进一步提升了液晶显示的竞争力。因此,液晶材料与新型显示技术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共存态势,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二)市场需求与产业链动态
全球液晶材料市场需求受宏观经济波动、消费电子周期及显示技术替代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冲突、高通胀及终端需求疲软影响,全球面板行业经历下行周期,液晶材料需求增速放缓。但随着供应链调整与产能优化,市场供需关系逐步趋于平衡。
从产业链视角看,液晶材料产业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工特征:上游为化工原料供应商,中游为液晶单体及混合液晶材料生产商,下游为面板制造商及终端品牌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与成本优势,已成为全球液晶材料的主要消费市场与生产国。国内面板厂商如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股份等通过高世代线投产与技术升级,持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带动了上游液晶材料需求的增长。
(三)政策环境与产业支持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液晶材料研发与产业化。例如,《“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突破高端显示材料核心技术;《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则将液晶材料列为关键基础材料,强调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迭代。此外,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及产业园区建设等措施,为液晶材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全球市场竞争格局
全球液晶材料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态势,核心技术与专利长期被德国默克(Merck)、日本JNC及DIC等国际巨头垄断。这些企业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持续研发投入及全球化布局,构建了较高的技术壁垒与市场门槛。例如,默克在混合液晶材料领域占据全球约50%的市场份额,其产品覆盖从低端到高端的全系列应用场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面板产业的崛起,全球液晶材料供应链逐步向亚洲转移。中国本土企业如八亿时空、江苏和成显示、石家庄诚志永华等,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逐步突破专利壁垒,在中低端市场实现规模化替代,并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厂商展开竞争。例如,八亿时空已掌握高性能混合液晶材料的核心技术,其产品应用于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主流面板厂商的高端产品线。
(二)中国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液晶材料市场呈现“本土企业崛起+国际巨头深耕”的双重竞争格局。本土企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八亿时空、江苏和成为代表的混合液晶材料生产商,其客户主要为国内面板厂商;另一类是以永太科技、万润股份为代表的液晶单体供应商,其产品主要出口至默克、DIC等国际企业。本土企业通过产能扩张、技术升级及客户绑定,逐步提升市场份额。例如,2021年后中国TFT-LCD面板产能占全球比重超过70%,带动了本土液晶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
国际巨头则通过本土化生产与研发合作巩固市场地位。例如,默克在中国设立全球最大的液晶材料生产基地,并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下一代显示材料研发;JNC通过与TCL科技合作,共同开发适用于8K超高清显示的液晶材料。
(三)竞争关键因素
液晶材料产业的竞争核心在于技术、成本与供应链稳定性。技术方面,高性能混合液晶材料的配方优化、合成工艺改进及专利布局是关键;成本方面,规模化生产、原材料本地化采购及工艺效率提升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供应链稳定性方面,与下游面板厂商的深度绑定及多元化客户结构有助于抵御市场波动风险。
(一)技术升级:高性能化与绿色化
随着显示终端向高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液晶材料需满足更高性能要求。例如,车载显示需具备高可靠性、宽温工作能力;医疗显示需实现高色彩还原度与低蓝光伤害;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设备则需超低延迟与高刷新率。因此,液晶材料将向高响应速度、广色域、低功耗及环保型方向升级。例如,通过分子设计优化提升液晶的介电各向异性,可降低驱动电压并减少能耗;采用生物基原料替代传统石油基原料,可实现材料的可降解与低碳排放。
(二)应用场景多元化
液晶材料的应用领域正从传统消费电子向新兴领域拓展。在车载显示领域,随着智能座舱的普及,液晶仪表盘、中控屏及HUD(抬头显示)的需求快速增长;在医疗设备领域,液晶显示器因其高精度与稳定性,成为内窥镜、超声仪等设备的关键部件;在工业控制领域,液晶屏广泛应用于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及智能工厂的交互界面。此外,柔性液晶材料的研发突破,为可穿戴设备、电子纸等新兴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产业链本土化与协同创新
中国液晶材料产业正通过产业链本土化与协同创新提升竞争力。一方面,本土企业通过垂直整合上游原材料(如环己烷、苯酚等)与下游面板制造,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标准制定。例如,八亿时空与中科院化学所合作开发的高耐热液晶材料,已应用于高温环境下的工业显示场景。
(一)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尽管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对液晶材料市场形成一定冲击,但中大尺寸显示领域(如电视、电脑显示器)仍以LCD为主导技术路线。随着全球显示面板产能向中国转移,以及超高清视频、智能汽车等新兴市场的崛起,液晶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未来五年,全球液晶材料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其中高端混合液晶材料增速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二)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中国液晶材料企业通过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正逐步实现从低端替代向高端突破的转型。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本土企业在混合液晶材料、含氟液晶材料等高端领域的市场份额将持续提升。预计未来三年,中国液晶材料国产化率将突破60%,并在部分细分领域形成全球竞争优势。
(三)绿色制造成为行业新方向
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液晶材料产业将面临更严格的环保要求。企业需通过绿色原料采购、清洁生产工艺及循环经济模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与废弃物产生。例如,采用催化加氢技术替代传统卤化工艺,可减少有毒副产物的生成;建立液晶材料回收体系,可实现贵金属与有机溶剂的再利用。绿色制造不仅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可通过成本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
欲了解液晶材料产业深度分析,请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
让决策更稳健 让投资更安全
-
掌握市场情报,就掌握主动权,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价值:
3000+ 细分行业研究报告 500+ 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 1000000+ 行业数据洞察市场 365+ 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
中研普华
-
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