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中国进口肉类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市场展望
-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进口肉类通常是为了补充国内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当国内产量不足或者消费者偏好特定品种的肉类时。
进口肉类指的是从国外进口到本国的肉类产品,这些产品包括牛肉、羊肉、猪肉、禽肉等多种动物的肉制品。一般来讲,进口货物数量增加,对应进口金额也会随之增加。但据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我国进口牛肉总量约269万吨,进口金额约1187亿元;2023年进口牛肉总量增长至274万吨,进口金额却下降至1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从巴西和阿根廷进口牛肉量逐步提高。进口牛肉价格低廉的主要原因在于养殖成本低廉。以巴西为例,该国肉牛养殖主要以草饲为主,巴西草地、牧草资源是我国的十余倍,且草地分布和肉牛养殖区基本重合,天然具备低成本养殖条件。此外,屠宰企业规模化程度较高,加工成本进一步下降。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进口牛肉数量已达144万吨,同比增长17%,其中5月份的同比增速超过30%。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在2013-2022年的十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3%,2022年中国进口食品1396.2亿美元,同比增长3.1%。根据WTO统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进口国。2022年进口食品品类中的肉类及制品、粮食及制品、水产品、水果及制品、乳品、植物油进口额均超百亿美元,分别达到315.1亿美元、197.8亿美元、193.9亿美元、150亿美元和139.3亿美元和108.3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中国进口肉类(包含杂碎)56.6万吨,较去年同期70万吨下滑19.1%;总进口金额为147.1亿元,对比去年同期201.1亿元下滑约26.9%。
2023年全年,肉类及杂碎进口量合计738.2万吨,同比下降0.3%;进口额275.3亿美元,同比下降13.2%。其中,肉类进口605.2万吨,同比下降1.2%;进口额237.7亿美元,同比下降14.8%。杂碎进口133.0万吨,同比增长4.1%;杂碎进口额37.6亿美元,同比下降1.7%。12月份,肉类进口46.1万吨,同比下降21.0%;进口额17.8亿美元,同比下降27.8%;杂碎进口量10.5万吨,同比下降12.6%;进口额2.7亿美元,同比下降29.2%。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巴西、阿根廷、美国等国家是中国进口肉类的主要供应国。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和先进的肉类加工技术,能够满足中国市场对高品质肉类的需求。
2024年1-3月累计进口肉类(含杂碎)168万吨,同比下降13.9%,进口金额约为425.7亿元,同比下降15.1%。其中牛肉(含杂碎)数量共进口78万吨,同比增长21.8%;猪肉(含杂碎)1-3月进口55万吨,同比下降33.2%。
猪肉进口量在部分时间段有所下降,但整体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禽肉进口量在2024年一季度有所回落,但仍是进口肉类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中国进口肉类品种和来源将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牛肉、猪肉和禽肉外,其他肉类品种如羊肉、鱼肉等也将逐步成为中国进口肉类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加强,中国进口肉类的来源将更加广泛,进口渠道也将更加多元化。
根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的预测,未来10年肉类进口量将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国内肉类生产能力的提升和自给率的提高,将减少对进口肉类的依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